文章摘要
- 2月13日,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,正式宣布 2025 深港马拉松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(马拉松)测试赛将于2月23日鸣枪开跑。此次发布会聚焦赛事筹备的各项关键信息,透露了赛事在组织模式、科技应用等方面的创新举措,彰显了其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融合与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。.
- .
- 841 公里,深圳段 20.
2月13日,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,正式宣布 2025 深港马拉松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(马拉松)测试赛将于2月23日鸣枪开跑。此次发布会聚焦赛事筹备的各项关键信息,透露了赛事在组织模式、科技应用等方面的创新举措,彰显了其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融合与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。
跨境首秀,开启融合新征程
深港马拉松赛作为十五运会田径(马拉松)项目的重要测试赛,其意义远超一场普通体育赛事。该赛事是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赛的测试赛,开全运会历史先河。赛事首次跑进香港,首次实现粤港共同办赛,深圳湾大桥也首次成为比赛赛道,深港两地打通粤港赛事衔接机制,也开启了两个都市在体育合作与交流方面的全新篇章。
比赛路线独具特色,以深圳湾大桥为纽带,横跨深圳、香港两地,全程 42.195 公里,其中香港段 21.841 公里,深圳段 20.354 公里,起点和终点均设在深圳湾体育中心。深圳段途经南山区和前海,香港段位于元朗区。赛道首次将深圳湾大桥纳入其中,跨越深圳湾,串联起深圳国家高新区、前海蛇口自贸片区、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、深圳城市核心区以及香港自然生态区,形成了 “一湾五区” 的独特路跑场景。
创新模式,科技护航赛事
在赛事筹备阶段,深圳赛区执委会与香港全运会统筹办紧密合作,建立了联合指挥体系,涵盖竞赛、安保、医疗、交通等各个环节的联络协调机制,确保跨境事务沟通顺畅、综合保障高效协同。两地裁判员分段负责,安保医疗接续保障,真正实现粤港共同办赛,为粤港澳三地体育赛事互联互通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在科技应用上,赛事充分发挥大湾区科技创新优势。全程采用人脸识别、车辆实时定位等数字化技术,对赛事人员和车辆进行全流程管控。借助无人机跟拍、赛事直播等手段,实时掌握赛事动态,为赛事管理和应急指挥提供有力支持。口岸通关环节,创新采用 “人脸识别 + 手环定位 + 计时计分” 三重核验防控机制,实现 “零延时、零接触、零等待” 的无感智慧通关,极大提升了通关效率,让选手能快速进入比赛状态。赛事指挥平台在赛事指挥和执裁过程中,实现全程实时可视化监控,保障赛事高效运行。
贴心举措,平衡赛事民生
赛事筹备方坚持以人为本,力求在保障赛事顺利进行的同时,最大程度降低对市民出行的影响。深港两地有关部门多次磋商,深圳赛区对通关疏导和赛事交通疏导进行了周密部署,根据运动员行进速度和时间节点,实时动态优化赛道管理,调整交通管控范围。
我市南山区作为赛事主场之一,采取了一系列便民举措。在交通保障方面,对赛道路段实行分段滚动解封,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;应急服务上,设置车辆应急通行路口和医疗急救绿色通道,由交警铁骑与救护车配合,确保医疗、消防等急救车辆正常通行;还安排大学生志愿者、社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,引导、疏散市民出行。宣传引导上,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发布交通管制信息,线上借助官方平台和地图软件更新道路动态,线下深入沿线小区、商圈、港口等场所宣传解释,引导市民提前安排出行计划。
协同共进,共促体育繁荣
香港赛区在赛事筹备过程中与深圳紧密联动,两地多次开会、实地考察。香港赛区借鉴内地举办大型赛事的经验,特别是在去年11月与珠海赛区顺利完成跨境自行车测试赛后,将相关经验应用于本次马拉松测试赛的竞赛组织、安全保障和医疗保障等方面。
在运动员保障方面,香港段赛道每 2.5 公里设置一个补给站,共 8 个,提供饮料、水和选手自备饮料。消防处及医院管理局制定了完善的医疗保障及应急救援计划,路政署负责检查和维修沿途路面,确保赛道适合进行高水平长跑比赛。此次深港马拉松赛的举办,将对香港体育发展有着深远影响。它深化了大湾区城市在体育上的合作交流,为香港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积累宝贵经验。
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周国和